[2010.2.26.
在市政协
三届六次会议的大会发言
]
一、
为什么要建设宜居城市
1.
问题的提出:
在未来
10
年,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
8
亿,占世界总人口
8%
;在未来二三十年时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三分之一提高到二分之一左右,约有一半人住在城市里,将破了三七开的古老城乡格局。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
“
人们到都市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
城市的发展,事关众多人口的利益,城市发展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非常重要。
“宜居城市”即是指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主要指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
宜居城市
”
概念的提出,正是与时俱进的都市与人和谐共处
.
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
2007
年建设部正式颁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宜居城市”
标准涵盖以往提出的全国园林城市、
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等概念,内涵更丰富,特色更鲜明,目前,全国先后已有
100
多个城市提出了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宜居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流方向。
总结国内外宜居城市的建设特点
,
发现主要着眼于
6
个方面
:
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丰富的物质生活
;
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
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
,
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
;
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
;
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
;
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
,
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
六个方面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
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
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
,
构成宜居城市系统。
创建宜居城市,有利于城市站在当今城市发展至高点来审视自身发展,有效检验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紧迫地提升城市的功能、品位和水平;有利于在城市建设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之路。
2.
建设宜居城市才能延缓城市宜居性的衰退和消失:
我们的祖先在城市选址时,大都是挑选的最宜人的好地方,然后繁衍生息。所以,宜居性是城市的基本特性、第一属性。但城市的宜居性会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不断衰退,最终消失,导致城市废弃,另迁新址。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及加强,城市的宜居性必然得到更好的保护,城市的使用寿命也将会延长,但城市宜居性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而不断衰退甚至消失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
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追求越来越高
,
建设宜居城市以延缓城市宜居性的衰退和消失,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最高理想,不过是宜居二字。
宜居城市是当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说它是当代城市管理水平的最高体现并不为过。
荆州市现在创建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创建人水和谐新荆州,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城市变得宜居。
3.
城市的宜居性与宜游性的关系:
一个宜居的城市才可能是宜游的城市,而宜游的城市也必定是宜业宜工的城市(宜业宜工的城市却不一定宜游),是能够吸引东部沿海的产业往中西部转移的城市,是有竞争力的城市。
从“宜居城市”与“宜游城市”的主要特征对比上,可以看出二者有极高的正相关度。宜居城市的主要特征是:环境优美、社会安全、文明进步、生活舒适、经济和谐和美誉度高等;它由包括环境优化指数、社会安全指数、风气文明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
6
项一级指标和
22
项二级指标组成。
而宜游城市的主要特征是:社会安全、市民文明、环境优美、旅游设施齐全、旅游服务周到、旅游产品丰富等;它由包括社会安全指数、市民素质指数、市容市貌指数、旅游设施指数、旅游服务指数和旅游产品指数在内的
6
项一级指标和
19
项二级指标组成。由此可见:
第一,宜居是宜游的前提
以往的城市建设和定位,往往比较注重经济指标,而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生活状态却往往被忽视,宜居城市则彰显了城市管理理念的嬗变,蕴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即在保证适当发展速度的前提下,逐步改善市民的生存环境,建立人际关系和谐、城市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旅游是一种精神需求,是高层次的享受,其动机基本出现在温饱以后,特别是在小康
甚至富裕之后,而小康富裕的指标除
GDP
外,还包括安全、环境、和谐等宜居的指标。可见,宜居是宜游的前提。
第二,宜游是宜居的提升
宜游是建立在宜居的基础上打造的产业。好工作、好收入、好环境,必然带来好心情和好身体,就必然带动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旅游。一个宜居城市,只要其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就一定可以依托其生态和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集观光、休闲、美食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拉长产业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潜在的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产业优势。俗话说“旅游旺,百业兴”。游客(人流)的大量到来,必然带来大量的信息流、物质流和货币流,而四流的汇聚又必然激发一个地方
(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其知名度,并形成良性循环的“品牌城市”发展格局。
二、
“宜居城市”离荆州并不遥远
有人可能会说:宜居城市的标准高,离荆州这个夏季炎热、冬季湿冷的城市太遥远了!
真的遥远吗?
2008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杭州、
香港、
深圳、
珠海、
大连、
贵阳、
威海、
南宁、
金华、
曲靖。
2009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是:
青岛、
苏州、
泰州、
厦门、
宁波、
长沙、
聊城、
河池、
包头、信阳。
它们中的金华
.
曲靖
.
河池
.
聊城
.
信阳都是和荆州同类型的城市。
以信阳
市为例:信阳市
2008
年
12
月全市总人口
798.6
万。
2008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
866.79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13015
元,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
24.99
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可均支配收入
11024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772
元。
(来源:
2008
年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荆州市
2008
年
12
月全市总人口
645.73
万人,中心城区人口
75
万,
2008
年全市生产总值
624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9663
元,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
42.02
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可均支配收入
1219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889
元。
(来源:
2008
年
荆州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将荆州市和
信阳
市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经济水平很接近,有可比性。
信阳市的
“
省级卫生城市
”
、
“
园林城市
”
、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
“
国家双拥模范城市
”
、
“
国家级生态示范市
”
、
“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
20
强
”
等顶顶桂冠,引来一大批投资上亿、几十亿的企业落户信阳,仅
2008
年,信阳引进项目
129
个,总投资
350
多亿元。是年,信阳生产总值达到
866.8
亿元,人均超过
1
万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
192.1
亿元,增长
23.7%
,增幅全省第一。去年,该市接待游客近
800
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
15
亿元。
可见,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其一:建宜居城市之优势
在中等城市。用
“
宜居
”
这个概念来对城市进行评价,大城市天然地处于劣势。某知名咨询公司公布的
2006
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苏黎世、日内瓦、温哥华、维也纳等位列全球十大宜居城市,从城市规模来看,他们几乎都是二线城市。
2008
和
2009
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也几乎都是中等的二线和三线城市。因为宜居就是讲究人性、突出个性、适宜居住,编制宜居指数的主要依据也是普通居民结合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和主观感受,对于城市满足其生活需求的平衡性与完备性在各个维度上的综合评价。在这方面,那些规模不大不小、基础设施不是很现代化但相对完善,城市文化底蕴比较丰厚但又不至于压抑人,与外界有方便联系但又不是交通中心,不乏发展机会但也不至于竞争压力很大的城市,当然占有优势。这些城市的优势正在于
“
适中
”
,而大城市的通病则是
“
过分
”
,过犹不及。大城市,可以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名列前茅,但成为“宜居”却很难。
其二
: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就是创建“
宜居城市”的“瓶颈”问题。在《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中
,
“
七、综合评价否定条件
--
4
、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
---
(
2
)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
标准:城区河流水质普遍劣于
4
类
”
。荆州市环保局《
2008
年度荆州市环境状况公报》载:“
内河
--
荆州城区的内河水体中,护城河、荆沙河、西干渠、豉湖渠、便河等五条河同去年一样水质污染严重,超出Ⅴ类标准限值
”
,“湖泊
--
长湖荆州水域水质为Ⅴ类
”
。这就说明荆州市委
.
市政府抓“人水和谐城市”建设,重点治理水污染问题,抓的正是我们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也正是荆州创建“
宜居城市”的“瓶颈”问题。
其三:宜居城市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创建宜居城市,是来自每一个市民内心深处对
“
环境优美,生活愉悦
”
美好的城市理想向往的一种实实在在的体现,它超越阶层利益,不分官民贫富,不论男女长幼。因此,宜居城市是城市不同利益阶层的最大公约数。也因此,宜居城市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真正关注民生的具体举措,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宜居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建设目标是保障全体市民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基础是居者有其屋。
争创宜居城市有利于提升我市城市管理水平,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利于优化荆州市城市功能布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彰显荆州城市特色,
打造城市品牌,同时通过提升城市形象,营造更好的创业与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
加强
城市管理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
荆州市二
〇〇
八年以奥运圣火传递和世界华商
500
强高科技论坛举办的良机,花费不小力气使城市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但活动一过,却又有“脏、乱、差”的反弹之势,令人惋惜。如何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文明卫生城市及
建立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以把荆州建设成宜游宜居的城市,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提高城市竞争的实力,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又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针对荆州市城区的实际情况,建议迅速采取以下措施:坚决取缔“麻木”和“摩的”,残疾人专用车和摩托车从购买的源头上加以控制。残疾人专用三轮车的销售和购买实行严格监控,不符合条件的不上车牌,不上车牌的一律不许上路行驶;
“麻木”和“摩的”经两至三次处罚后再次被查获的,车辆一律没收;摩托车(包括三轮摩托车)不再发放新车牌,对已有摩托车实行自然淘汰;现阶段加大严禁三轮摩托车进入中心城区的执法力度。规范并严格电动自行车的管理。超常规地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汽车,经营权到期后适当增加城区出租车的数量以适应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城区的“禁鸣”力度,扩大禁止机动车鸣笛的范围,改变当前对违规鸣笛只教育不罚款的处罚措施,对违章鸣笛一律处以罚款,尤其是对鸣高音喇叭者予以重罚。大力加强城区警察巡逻的力度。在集中统一行动之外的的平时要加大巡逻的密度,提高巡逻警察的规模,花大力气扭转荆州市城区治安形势严峻和人民群众治安满意度低的状况。同时采取为贫困人群建立免税的自由交易场所等配套措施以解决相应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
怎样建设“宜居荆州”
建设宜居城市需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即宜居城市建设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宜居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宜居城市建设与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关系、宜居城市建设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建设宜居城市还需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人本、人文、经济”。
建设宜居城市不仅靠财力,还靠政策支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由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制定综合方案,拿出具体措施,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绝对要避免将宜居城市的建设流于形式和“口号化”。向社会进行广泛的发动宣传,使市民认识到“宜居城市建设与工业兴市战略是互为前提条件的”,“城市宜居,人人有利,也人人有责”,动员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宜居城市的建设中来。
人居环境建设要面向广大群众,重视社会群体。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根本。以追求利润为动机营建城市,以满足少数人或个别阶层需求为依据进行决策,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要加强城市的宜居性,一定要遵循城市环境建设的社会原则。
“
宜居城市
”
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宜居城市不仅是一个设施建设问题,还是一个如何协调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和需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
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创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一个城市经济可以落后,但市民的幸福指标并不必然降低。我们应牢牢抓住荆州是中外闻名的旅游城市这个契机,并以将荆州打造成“宜游城市”为抓手,全力将荆州建设成“宜游城市”。摩天大楼、平坦开阔的马路和满目葱绿的园林哪个现代化的城市都会有,但没人会为了看这些而去它们旅游。旅游城市都有自己举世无双的独到之处,荆州也不例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独到之处并宏扬它。一个独特的荆州才是宜游的荆州,也才是宜居的荆州。
荆州的独到之处毫无疑问是文化,包括楚文化、三国文化、关公文化、水文化等等。发掘荆州的文化底蕴并继承和发扬光大,建设一个有个性的荆州,是把荆州建设成宜游和宜居城市的关键所在。很多到荆州旅游过的人对荆州印象不好,本地考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回来,外地大学生不愿留在荆州就业,经济落后是一方面,问题还出在文化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荆州市对外地人的公共服务意识几乎为零。在建设成果由市民共享方面,荆州也做得很不够,市民对荆州的亲近感、舒适感和自豪感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荆州是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城市,也就是有很好的宜居基础的城市,但文化却又是荆州最不宜居之处,是制约荆州宜居城市建设的瓶颈所在,是荆州最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牢牢抓住将荆州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城市的历史机遇,使荆州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道路,就是荆州的宜居建设之路。宜居城市建设更重在过程,城市决策者的理念决定着城市的未来走向。今年荆州市委在征求各民族党派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后,由民进荆州市委提出并开展“建设宜居城市”的专题讨论,特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婕和杨正、杨雪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城市文化粗鄙化、城市形象的趋同化、城市历史的虚拟化等倾向,使我们的城市丢失的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城市的宜居性和内在的城市竞争力!建设功能性的城市的同时建设文化城市,保留荆州自己的文化,并注入新鲜血液、赋予历史以鲜活的新的生命,才是荆州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建设“宜居荆州”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尽快克服文化发展战略定位不清的弊端,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充分发掘荆州的文化内在价值,人本、人文、经济地思考荆州的宜居城市建设问题。
对于国家来讲,上个世纪无疑是走出物质贫困的时代,
21
世纪应该是走入文化复兴的时代,荆州同样处在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荆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塑造荆州的文化身份,是选择努力建设具有伟大理想和抱负的特色文化城市,还是亦步亦趋的滑向毫无特色、了无生气的平庸城市,这一举足轻重的重大决策,对未来城市的社会走向、民生质量、文化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将意义深远。这个决策体现的也将是人民的意愿和城市发展的正确方向。也就是说荆州的文化城市建设直接关系到
荆州的宜居和
荆州的未来!
文化城市建设的范例有文化伦敦
70
年经历,南通——中国理想的文化城市,绍兴对文化城市反思和顿悟,在文化城市的探索实践中人们得出结论,城市不仅具有功能,更应该拥有文化。文化是城市最高和最终的价值,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旅游城市是城市化进程中质的飞跃,可以断言,
21
世纪的宜居城市,必将是文化和旅游城市。我们寄希望于城市的决策者,带着祖先赋予我们的文化智慧和文化远见,主动研究、深入思考,重新审视城市总体规划的文化和旅游方向,和这个城市的所有人一道历经一次脱胎换骨的凤凰涅
槃
,让荆州变得越来越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