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荆州是文化认同,振兴荆州是历史使命
民进荆州市委
2012.1
在“
十一五”时期,荆
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走出低谷到奋力爬坡、步入快车道的跨越。“十二五”时期是荆州发展的黄金期,
荆州将打造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和长江沿岸经济重镇。
“态度决定成败”。在振兴荆州的紧要关头,荆州人民怎样看待自己的家乡,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与机遇显得至关重要。
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全国淡水鱼业之都、全市科教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甲
……
可是,在国家天天春天的故事,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荆州“争先难为先,年年排末尾”,
荆州振兴之路步履艰难!究其缘由,附庸风雅的表面文章和急功近利的利益角逐
,
导致了城市至今没有灵魂和方向,忽左忽右,蹒跚踌躇,历史文化地位和现实的可能性形成极大的不对称。这就导致了不看好荆州,对荆州没有信心,结果是荆州人不爱荆州。
荆州失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荆州的失爱现象其实就是在“建设荆州”的名义下,人为的附加了许多私利的结果,一切不利于荆州可持续发展和荆州人民长久利益的作为,一定会附加或者说是强加各种附带条件,市民为之付出了无谓的经济和精神的负担,城市也就陷入失爱的尴尬。例如:
不考虑水网格局的局部治理水环境,结果是局部改观、重复治理,恶性循环!
作为文化富有的城市而不善利用,对文化的保护利用的项目屈指可数,相反毁坏和浪费文化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
城市主导方向变化频繁,工业、农业和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方向上抉择的抵牾。
即便是声势浩大的城市“四创建”活动,市民参与度和时间持久性也极其有限。
有多少荆州人还热爱荆州?有多少荆州的后代还留在荆州?
荆州之所以可爱,是她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深厚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老庄哲学直指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和社会危机,屈宋诗赋和庄子散文至今仍是世界文学的巅峰,楚人浪漫的精神体现在漆木器、青铜器造型和丝绸纹样成为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从商周时期楚王鬻熊封其子在荆州为句
亶
王开始,就为我们选择了宜居城市发展的水乡格局和中心商埠性质,句
亶
王居渚宫就是今天的荆州古城,楚都纪南城的离宫卫城和官船码头,秦汉后荆州古城也叫江陵,后有商埠沙头市,舟车繁华,文化选择始终维系着大荆州的神秘,城市、乡村的发展,始终保持着人杰地灵的美誉,朝代更迭、清末荆州的没落也不能抹去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种静水深流的文化现象,正如贺敬之的诗云:“灿烂中华史,万代足自豪,须识楚文化,始能全风骚。”楚文化崇凤尚赤带给华夏子孙面颜些许健康红色,楚文化的奔放不羁凭添了中华文化的浪漫成分,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中最为积极的一面。
把振兴荆州的希望寄托于所有荆州人
--
包括市民、参政党和决策者
---
对荆州的热爱,是荆州资源禀赋和城市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要实现这种热爱,将这种热爱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振兴荆州的原动力。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和城市发展规律上讲,欲振兴荆州没有对荆州历史文化的景仰和热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很难得到真谛的!
同时,
我们切不可只是一味夸耀荆楚文化遗产的历史有多么悠久而无现实作为。
历史的辉煌和现代城市建设不能同日而语,恰恰是转型时期的困惑困扰了对荆州自有资源性质的厘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却弃之不顾,在本末倒置中追寻出路,在浮躁的利益驱使下忘却根本,没有文化支撑的长远规划,振兴之路只能是南辕北辙。
空气清新、水网遍布、城乡比邻、浑然一体、清水绕城、林深树密、汲取涵养、良性循环、商埠码头、交通便利、士农工商、协调发展、文化弘扬、余音绕梁、生活悠闲、崇尚学习、人民富足,园林水乡,不是老庄“小国寡民”式的乌托邦,而是对现代城市规划决策的新考验,对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内在美的呼唤!热爱这个城市爱到深处就会希望她得到长久永续的发展,而不是以丢失文化认同、丧失灵魂、牺牲环境和民生为代价的破坏性建和必将是重复性的建设!试想两百年后,我们不再破坏,还能看到的也只是荆州古城墙等其他古建筑,我们今天的火柴盒样式的水泥森林,要么突兀过时,要么荡然无存,今天的城市之所以不能创造经典建筑和经典的布局,无不归咎于文化的缺失、灵魂的漠然,对现实逐利的热爱超越了对自身优势的认同!经济的边缘化可以弥补,文化的丢失将无法挽回!
一个城市的发展必定包含着这里的人群对这个城市无条件的热爱,在市民心中形成对城市发展的文化取向的认同,强烈的参与愿望,形成市民生活的常态和生活方式。过去沙市的“老姨妈精神”,实际上是市民热爱自己的小街小巷的生活常态。
历史的使命感升华着我们对荆州的热爱,只有当这个城市的所有人都热爱这座城市,认同他的文化,并在文化的旗帜下,健康可持续发展她的工业、农业、商贸、文化、旅游和其他各业,这个城市振兴之路才可能是康庄大道!
鉴于荆州历史文化丢失的现状,政策主导、财政支持的地方文化复兴的近中期和长远规划已迫在眉睫。更有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发表的大背景,盲目逐利的时代结束应该成为必然,文化科普势在必行。
文化的科普不是简单的教育,而是长远规划、持久推动、深入人心和融入生活。综观一切文化现象,其实都是生活形态的文化,一切源自生活!铜锈对生活的腐蚀造成我们对文化和灵魂的丢失,城市不能只是一副千城一面的躯壳。
如马山民歌、说鼓子、荆河戏、围担鼓等文化的普及,只有通过普及成为民间的文艺形态甚至是生活形态,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生活状态的保护,如沙市“过早”习俗和特色早点、木雕漆艺、青铜加工等手工艺的扶持和传承等。
文化景观的恢复与融入现代城市,如九十铺商业景观和小商业态民俗、荆沙河等内河木船客货运景观、沙市拖船埠江河码头景观等。这些文化遗产和景观的恢复,要避免类似章华寺的“伪真实”复古,关庙扩建的“弃之不顾”、张居正故居的“变身”的诸多尴尬,强调自身特色的文化和景观自然融入城市和市民生活。
现代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要鼓励创新和创造经典,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追逐流行,创造可以流传千古、融合古今的当代文化和全新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荆州的文化自信心和恒久魅力,增进市民对历史文化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的认同,进而获得世界对这个承载历史文化和未来文化城市的认同。全民的文化认同是荆州振兴的心理基础、真正优化的发展环境是荆州的核心竞争力!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