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民主促进会荆州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0716-8226067

当前位置: 首页 >参政议政

关于荆州市十三五文化旅游规划实施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6-06-24 15:24:28 作者:mjjzsw 来源:民进荆州市委
[ 字体: ]

    一、资源禀赋和“新常态”决定荆州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

    1、由长江、荆江水系和汉水、沮漳河、湖格局的城市基础生态资源和这块“古云梦泽”产生的楚、汉文化资源,是荆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更是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最大的可再生、创新的差异化资源,如果背离资源禀赋的“竭泽而渔”,必将产生“南辕北辙”效果和环境不堪重负的巨大代价。
    以楚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资源的中心地位和独占优势、相对集中的总量优势,依附于美丽富饶、生态良好的江汉平原、长、洪、监湖泽、荆南四河流域、鄂南山脉水系的地表绿色机理,是高标准、新技术和原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的圣地,客观限制了大工业和现代“三高”工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单纯观光性质旅游的过渡开发,加上城市地下管网、河湖数量锐减等基础设施欠账太多,对合理利用荆州的“水”+“文化”这两大优势资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课题。我会市委曾多次提出“文化荆州”、“文化荆州特区”建设的建议也是基于这个基本判断。
    2、荆州市文化旅游市场,已被“鄂旅投”为代表的开发大军带动,资本市场趋于活跃,总体向好。楚、汉文化研究的区域学术地位,各种非遗传承动态保护现状,民风民俗和地域特征,楚文化及其一脉相承的汉文化逐渐被世界认同的巨大认知空间,是文化旅游“同质化”产品向个性化、差异化转型的巨大商机,无法替代的内核也就是核心资源,已经形成一定范围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凝聚,这是文化认同的趋势,也是把控的难点,一哄而上的轰轰烈烈和资源属性相抵触,就会把真的也做假了,结果可想而知,只有清晰的把握基础资源的根本属性,才有可能实现因地制宜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旅游4.0时代的到来,文化交流、传播、文化旅游、文化深度旅游将是“新常态”经济社会的新兴市场业态;从旅游主体到市场主体,存在巨大的相对“小众”的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需求空间,从楚文化城市群扩大到南中国和全国市场,再到全球的华人和全球文化旅游市场,这是可以预见的前景。
    绿色生态的“清水之城”、“东方雅典”,怎样才能即容得下随之而来的巨大商机,又保得住青山绿水?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拿出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和再创业的坚韧毅力,把握资源禀赋的性质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做好水生态基础资源维护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大文章,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一定是保持和提升全域生态品质+高品质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生态农业、零污染高精尖工业产业齐头并进的“大时代”!

    第二、善用资源、敢于纠错,创新发展文化旅游

    1、还清欠账、打好基础,
    由于以水格局的城市基础生态环境面临产业布局不合理、诸多多污染源难以控制、城市地下管网明显欠缺和退田还湖等历史旧账和坏账,不单制约了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实际制约了城市各产业发展的基础,所以首先要立足于在十三五还清欠账,为荆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好生态扩容。这不是简单地还欠账,而是真抓实干、真金白银的打基础!
    建议精算城市、乡镇和有条件的大型新农村居住区的地下管网配置和自然河湖数量的最高上限,确保城乡生活污水有足够的沉淀、暴气空间,加大农业生态用水的自然调节,降低旱涝发生率,而不是简单地“雨污分流”,和高频次的防汛抗旱。不管是引江济汉的分流还是其他“引清冲污”方案,建议改为“污水充分暴气沉淀”+“引清调中”+“海绵城市”方案,配合污水处理设施和针对洗化污水的技术手段,提高现行“三废”排放标准,充分保证未来城市规划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源的高标准和绝对稳定;集中集并工业开发区,集中治理污染,严控农业、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点、面源污染和垃圾围城、围乡村;同时高度警惕、高标准监控生态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和水质、水体的旅游业态基本污染,如汽车、游船发动机、餐饮、住宿、生活污染和游客自产垃圾的现代化处置技术的全面应用,包括水面电动船和污物污水零排放,宾馆、酒店、零星散点餐饮、农家乐也要逐步提高地下沉淀、暴气池和化粪池的容积标准,全面禁烧垃圾、禁烧橡胶、塑料等化学废料,厨余垃圾除可直接用于养殖的要实行生物处理变肥技术;任何水面、水体上的施工要推广现场拼装技术,严控现场制作过程。总之,提高标准,利用“大数据”保护和善用环境基础资源,是值得我们在十三五为之付出超常代价的伟大事业。
    2、打磨擦亮珠宝、楚韵串珠成线
    全国旅游市场主体的主要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整体发展处在重大调整期,都面临怎么做“深度”的难题。
    荆州市2014年旅游总收入不足150亿,旅游商品销售收入不足3亿元,2015年在200亿左右,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3亿元左右,其中土特产占比较大;按旅游接待能力,近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近期开发力度陡增背景下基本市场预期,旅游总收入增长应在400亿到1500亿之间,旅游商品市场增长潜力和发展现实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目前趋势看,游客人数、景区营运总体向好,具有资源特质和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开发和配套要素尚属空白,完全有理由走在“转型”的前列,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主导产业。
    具有资源特质和竞争力的产品有荆州古城文化旅游区、楚纪南城大遗址保护区、熊家冢车马阵、荆州博物馆两大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其他民间博物馆,关公文化园及其相关景区、引江济汉+荆江分洪两大世纪工程和水文化博物馆、天赐洈水、麋鹿天鹅洲、洪湖和古云梦泽湿地景观、三义街、九十铺胜利街、民国风情街中山路,最大的中山公园等,非遗技艺、工艺大师、民歌戏曲和创新文化旅游商品、高标准的生态农副产品、楚风楚韵的生活形态,如“过早”、餐饮、婚丧习俗等,都是世界级“珠宝”,如果还是按过去“观光”旅游模式开发运作,无疑会使“珠宝”的黯然失色,“买椟还珠”将不可避免,文化和经济“两张皮”的窘境难以突破。
    打磨擦亮珠宝是下手要重、要狠的当务之急,这种打磨,不是简单的练“内功”,而是出特殊政策、给足地方配套,像过去抓工业那样抓文化旅游,让历史文化名城加上“智慧城市”的羽翼实现腾飞,让全业态做足文化内涵的“厚积薄发”,有事件营销和自媒体传播,更要论坛、书院、游学、民间交往的活跃,诗话山水、神游内涵融入百姓生活的市井百态,让历史活起来、生动起来,韵味长久的传播开来!
    打磨这些世界级珠宝的同时,要在十三五着手线路产品的重点打造,直线距离和产品间的联系受制于行业和体制的“最后一公里”,首先是“旅游线路”产品,距市场化运行还有很大差距,包括旅行社组团和游客自由行的实现,珠宝要亮,“路途”也要畅!旅行社和景区的高标准互动首先要去行政化和管住恶性竞争、游客的文化体验+旅游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体验+互动)环境的高标准建设是能否让“楚韵珠宝”连片成线的关键!
    得出这种判断的市场主体开始出现本地管涌和涌向荆州,包括有一定实力的文创企业。为避免一哄而上和草草收场,市委、市府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切实建设与“珠宝”品质相称的市场机制和营商环境,以守住资源底线的原则控制发展规模,过渡开发是对文化的诋毁和资源滥用,其结果就是荼毒败坏优质资源,在“贪大”和“求精”的对比中善用资源和政策杠杆,是文化资源丰富城市必须切记的“黄金法则”。
    旅游商品方面,荆州为中心的楚文化城市群,包括鄂西恩施州、宜昌、常德、岳阳、长沙、孝感、咸宁、黄石、武汉、襄阳、南阳、十堰、神农架也鲜见创新产品,市场多以复制文物+部分天然资源及其制品+土特产+同质化旅游商品为主,缺乏创新是当今旅游商品市场的基本现实。相比之下,即便是复制和简单变形创新,荆州、随州等地的资源优势性质明显受制于资本统筹运作和营销环境。
     荆州市除土特产外,旅游商品的销售还受制于游客总数、景区品质差、线路产品缺乏、停留时间有限和产品品种单一,服务品质良莠不齐,营销被动乏力等。珠宝的打磨,是荆州十三五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之道在于营造良好的文创企业发展环境也就是架起“产品”和市场间联系的桥梁,做足市场真正关心和耐看的趣味点、互动点,例如:高起点保护本地非遗技艺人才和民间手艺人、艺人资源、高标准引进文创人才,让他们和普通人安逸自在的生活在高品质的老街区和生态家园,而不只是让商人困在搭建的布景里,相信荆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和主产品去“同质化”的艰辛努力,一定能达成记得住、有韵味的“珠宝”串珠成线效应,旅游商品及其附属的旅游产品才会成长为带的走和走出去的“珠宝”,而不只是带走文化的“空壳”。
    文化的生动浪漫,水环境的高度优雅,就是荆州的绝活,可以形成不分季节的常态化文化旅游产业,对传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形成引领,特别是信息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酒店服务业、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一个有品位城市才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中国民主促进会荆州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1-2015 mjjzs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10006466号-1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江津路 电话:0716-822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