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民主促进会荆州市委员会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0716-8226067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交流

温故知新,坚定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参政党党员

发布时间:2014-12-17 20:21:56 作者:民进荆州市委 来源:民进荆州市委
[ 字体: ]

温故知新,坚定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参政党党员

----- 2011 年新会员座谈会上的发言

           民进荆州市委 钟桦

2011.4.29

. 会史回顾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的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林汉达、徐伯昕、赵朴初、雷洁琼、郑振铎、柯灵等同志,大多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留居上海的文化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在敌伪的统治下,与中国共产党人一起,坚持抗日救亡斗争;抗战胜利后,又积极投入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爱国民主运动。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经过充分协商,他们决定成立一个以 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 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定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于 1945 12 30 在上海正式宣告成立。
    民进成立后,发表了《对于时局的宣言》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立即结束一党专制、还政于民、立即停止内战、保障人民自由权利等政治主张。为了扩大和平民主力量,民进联络和团结了上海六十八个主要群众团体组织,组成了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 1946 6 23 ,民进参与发起并组织了在上海北火车站举行的、有十万群众参加的反内战大会,民进领导人马叙伦、雷洁琼等同志参加了赴南京请愿的和平代表团,在震惊全国的 六二三下关事件 中被国民党特务暴徒围攻殴打,身负重伤。他们的鲜血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了在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民进坚决拥护和响应中国共产党在 1948 4 30 发出的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的号召。民进主要领导人先后由上海及香港转入解放区,参加了新政协的各项筹备工作。 1949 9 月,民进代表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王绍鏊、雷洁琼等同志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建国后,民进以《共同纲领》、全国政协《章程》的总纲为纲领,制定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路线,以宪法为准则,开展工作和活动。民进领导人和一些会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要职务。民进各级组织带领全体会员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进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坚持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与中国共产党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积极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献计出力;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教师法》、《职业技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的制定和实施提出建议;提倡尊师重教,维护人民教师的合法权益,协助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对知识分子的政策;面向社会开辟为四化服务的新领域,在讲学办学、科技咨询服务、智力扶贫、海外联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民进中央主办的《民主》杂志、开明出版社和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在全会的思想建设和繁荣出版事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7 年民进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全会形成了 以政治交接为主线,以参政议政和自身建设为重点,把民进建设成适应 21 世纪的高素质参政党 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 巩固老阵地,开拓新领域 的工作方针,在全会倡导 继承传统,以党为师,立会为公,参政为民 的共同价值理念,开创了全会工作蓬勃发展的新局面。民进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努力提高全会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水平,领导班子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为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民进在继续关注教育文化出版领域的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就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 三农 问题、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石漠化和沙漠化治理等重大课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民进发动各级组织和广大会员,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以科技示范、发展教育、引进资金和项目、培训人才等为主要内容的六项 西进 活动,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作出了新的贡献。民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纽带,广泛联系团结港澳台各界人士,为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正确和历史的选择,更是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基石,来不得半点动摇。

一)、根植中华大地,已是枝繁叶茂

首先 . 从我国的国情看,它是一个好制度。我国在辛亥革命后曾一度照搬西方多党制, 300 多个政党为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搞得民不聊生,乌烟瘴气。国民党后来又实行一党专政,一党独裁,把中国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倒行逆施的结果也失败了。事实表明,多党制、一党制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与条件。
  其次 . 从合作的基础看,多党合作是一个好制度。中国各民主党派根据各自走过的历史道路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一向被称为“一盘散沙”,“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这不仅是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心声,也是各民主党派的自觉选择,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各民主党派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所得出的共识。

  第三 . 从理论基础看,多党合作也同样是一个好制度。早在党的“二大”决议案中就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思想,党的“三大”专门讨论了同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以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41 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垄断一切的权力。”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 56 位委员中,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占 28 位,担任副部长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有 34 位。

  第四 . 从实践的过程看,多党合作更是一个好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更是进入了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发展的新阶段。 1989 12 月发布的《意见》,首次界定了民主党派在我国国家政权中的参政党地位,明确规定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范围和民主监督职责,构筑起民主党派参政的制度保障体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这一政党制度载入宪法并纳入执政党的基本纲领,上升为国家意志。提出了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和衡量这一制度的“四条标准”。 22 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 160 多次,协商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政协委员中,分别有党外人士 14 万多人和 32 万多人。同时,有 32000 多名非中共干部在全国各级机关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绝大多数省区市政府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长、副主席或副市长。它表明,在中国这块土壤里成长起来的这一制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坚持这一政党制度不动摇

    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这一观念要清晰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考验,也是经过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检验的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崇高的、无可替代的领导地位,也体现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相互信任合作的友党关系。共产党在政治上坚强有力的领导,这是我国政党制度最根本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特点和优势。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们共同致力于的伟大事业就会蒸蒸日上,社会就安定,民族就团结,人民生活就提高,综合国力就加强。反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会受到伤害和削弱。同时这一制度也完全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现实情况,能够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变化中的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

   2 、加强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应该看到,尚有部分党政领导干部对多党合作制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如何根治“人治型”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民主监督能“看到共产党自己看不到的问题,说出执政党听不到的话,监督自己监督不了的事”,这就不但要解决好执政党的各项制度建设问题,还要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民主党派的监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参政党对执政党的一种政治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在内容上层次比较高,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以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民主党派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支持和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与西方政党制度中的权力制衡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以及人民群众的监督相辅相成,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多党合作是以民主党派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的。进入新世纪,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着新的考验。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给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组织和成员结构、政治思想状况带来新的变化。同时,民主党派新老交替任务艰巨,要切实把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人士吸收到自己的组织中来。

. 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

2007 12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团结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同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概括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不仅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而且主要指党的整体的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重点就是党的制度建设、政治体制和机制建设。

新时期新阶段参政党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就必须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这四种能力中,参政议政能力是核心。参政议政是参政党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参政议政的成效是衡量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素质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参政党能力建设的核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为此,各民主党派都应当着眼于促进发展的全过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献计献策,为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两者缺一不可。无论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必须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这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能力建设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增强也会为参政党的政治参与和参政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006 7 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此,我们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在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党提高参政能力建设过程中,由于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所以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能力的建设完全可以也必须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就是要求执政党和参政党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越强,参政党参政的积极性和效率就越高;而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能力越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越巩固。双方相得益彰,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就会越发展。所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就是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能力建设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也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政党制度中同样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各民主党派自身参政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参政议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和提高,既促进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总之,中国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携手共进、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已经生成。中国的政党制度和政治发展将因此而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将因此而获得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中国民主促进会荆州市委员会

Copyright © 2011-2015 mjjzs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鄂ICP备号10006466号-1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江津路 电话:0716-822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