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关公文化高峰论坛在荆州召开之际
王鸣放
一部三国史,半部看荆州。以荆州为中心发生的三国文化和关公文化让荆州名躁天下。
短暂的三国时期,“九郡四十二州县”的大荆州上演承前启后、风云际会的历史活剧,而楚人“重祭祀”的传统和人民喜闻乐见使得三国文化在荆州得以生长和广泛普及。加之三国风物遍及荆州,史家、游客津津乐道,以至于“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这既得益于《三国志》缘起的历史真实,也因《三国演义》的文章通俗,全书一百二十回竟有八十余回关联荆州。
诸葛亮在《隆中对》这样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这位谋士以是汉室正宗的身份自居,他在隐居隆中前就蛰居历史底蕴深厚的荆州韬光养晦。
东吴鲁肃历数荆州的重要性:“荆楚与邻国接,水流北顺,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统一北方的曹操则更为直接:“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一时间雄才韬略,联此抗彼,机关算尽,拉锯争夺,战事频乃。《三国演义》中记载的大规模的战役就不下十余次,其中耳熟能详的精彩、众口流传的佳话,土城、砖城、水城三城合一,“铁打的荆州”名至实归,欲夺天下必先取荆州!
是《三国演义》成就了荆州的美名?还是荆州楚、汉以来的文化底蕴使然?纵观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缘由,还可以看到清晰的文化脉络,简言之“得荆州者得天下!”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就做了一个绝妙注解,似乎这一切都必然在荆州这个特定的地域发生,初读三国的孩童都能背出这一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后,楚、汉分争,又并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究其原由,无非是春秋不远,荆楚形胜更兼惟楚有才!
刘皇叔双手过膝两耳垂肩,其字“玄德”讲究颇深,它取于《庄子·外篇·天地》,是说同于太初、虚怀若谷,包容广大、天人合一而不露痕迹:“其合缗缗(没有痕迹),若愚若昏,是谓玄德(深奥玄妙的大道),同乎大顺(归于自然)”。这样的人生于动乱之世,不是帝王之资,也是枭雄再世。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象征,还是一个 “内道外儒”的文化混合体,他表面以儒家的理想治国处世,内心却以老庄神髓指引,一面“鞠躬尽瘁”于蜀汉,一面手执羽扇象征澹泊出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社会动荡和分裂,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传承现象,集于诸葛一人就是人格上的双重性。
再看曹氏父子,既在政治上奉行道家黄老之学,又勇于革除东汉政治流弊,其文学艺术更是继承庄骚精神,开“魏晋风气”先锋。即使孙吴偏安于本来就有良好文化基础的江南乐土,有陆机、陆云兄弟和众多江东才子承袭汉末“荆州学派”,创造了彬彬盛况的东吴学术文化,光大庄骚屈宋的艺术传统。三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就是续写和阐释荆楚大地古往今来英雄人生的文化传奇。
三国纷争的特殊局面,为西晋重新统一创造了继往开来文化传统。
《地理通释》记:“荆渚,江左上流也。故楚子自姊归徙都,日以富强,近并谷、邓,次及汉东,下收江、黄,横行淮、泗,遂并吴、越,传六七百年而后止,此虽人谋,亦地势使然也。后逮汉衰,刘表牧之,坐谈西伯;先主假之,三分天下;关羽用之,威振中华;孙氏有之,抗衡曹魏;晋宋齐梁,倚为重镇,财富兵甲,当南朝之半。” 荆州俗语有:“人吃萝卜,马吃菜,三军干粮不用带。”这就是发生三国传奇和“游观之最”的荆州。
不论是水路逆江而上,还是从巴蜀、宜昌顺流而下,都会有足够空间和时间来品读和揽胜。武汉在当时叫“夏口”,上溯,沿途赤壁、周郎咀、洪湖乌林古战场、黄盖湖、监利的华容古道、曹鞭港、石首的绣林山、刘郎浦,公安的刘备驻油江府邸、张飞田、孙夫人城、陆逊湖,江陵的芦花荡,到了荆州市区,三国遗迹、文物几乎随处可见,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阁、刘备出城的公安门和招亲的迎喜街,荆沙河畔的张飞一担土、古城墙内关羽筑成的土城垣、老南门的帅府遗址、关帝庙和青龙偃月刀,新南门的卸甲山、关羽祠,郢都路的鼎甲山,大北门内的掷甲山、洗马池、三国公园、三国文化步行街,关庙和刮骨疗毒处,荆州博物馆的关公石马槽和行军锅,西门外的青龙潭和白龙潭、八岭山的点将台、马跑泉,北门外的拍马山、抹棋冢等等,上溯至夷陵古战场、长坂坡、麦城和玉泉寺。
荆州有多少三国遗迹就有成倍于这些遗迹的三国传说,有别于《三国演义》的故事和正史,诸如仙女助阵关羽筑城,关羽发明豆腐脑,诸葛亮首创诸葛菜等不一而终。
“刘备借荆州,诸葛巧智谋。”诸葛亮教张飞趁乱夺了荆州的城池,以“借”为名占荆州,鲁肃拿到“今冬借了明冬还”的借条,周瑜大呼上当。而曹操得知刘备占据荆州时,连笔都握不住掉落地下,这比起刘备在席间听到曹操说破“英雄”的失态更为震撼胸臆。足见荆州之于天下实在是事关重大!
民间传说和《三国志》、《三国演义》互相印证。民间流传“荆州版”的三国故事,可谓冲天塞地、深入人心。茶坊深巷侃谈三国、引语三国,有如醍醐灌顶、清香品茗。刘、关、张的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古城会、华容道放曹、单刀赴会、剐骨疗毒、夜读《春秋》、芦花荡张飞活捉周瑜,关羽玉泉山显圣、刘备的内敛、诸葛的智谋、关羽的大义、曹操的狡诈、周瑜的小器、张飞的卤莽,几近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关公文化则是三国文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民间和世界性质的文化,荆地至汉唐以来宫观无数,楚人祭祀功臣名将的习俗由来已久,祭祀关羽逐步演化为更大范围的关公崇拜,每年的关庙朝觐来自各地的关公崇拜者齐集荆州,顶礼膜拜的关羽已是神化了的圣人和至尊的神。荆州
关羽
世俗化、民间化到神话的演绎,一篇忠义千秋的道德文章滥觞于斯!这就是荆州独特的三国、关公文化现象。
关羽在陈寿的《三国志》里,仅有千余字为其作传,最初爵位仅为“亭侯”和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羁留曹魏门下,斩杀袁绍大将严良后,曹操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在关羽去世四十一年,蜀汉后主也曾追赐关羽为“壮缪侯”。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流传关羽的故事和史书记述都还只是英雄和义士的形象,隋唐之际关羽的形象进一步美化,儒、道、佛三教都力图把关羽纳入本门,而最先将关羽神化的则是佛教。
梁、陈、隋之际的荆州高僧,佛教天台宗创始人,“定慧双修”的智
顗
大师。梁亡于陈后出家,至隋灭陈后文帝下昭问候,晋王杨广拜为国师,尊为智者,
约请他为自己在扬州受菩萨戒
。智者回到家乡荆州在当阳传道建庙,称关羽托梦于他,并说服关羽皈依佛门,关羽得到第一个皇帝赐予的神祗封号——“伽蓝护法神”。
唐高宗仪凤元年(
676年)关羽再受封“护法伽蓝”。唐以前还只限于荆州玉泉寺和关府供奉关羽。直到宋代的关羽才由“ 侯”到“公”,再由“公”到“王”,宋代皇帝、说话艺术和民间戏剧相继推演。宋绍圣三年(
1096年)宋哲宗御赐“显列王”匾额与荆州玉泉寺(现属宜昌),宋徽宗又数次加封,崇宁元年(公元
1102年)先“忠惠公”后两度封“武安王”(大观二年,公元
关羽的美化、圣化、神话因元杂剧、平话的流行使其形象更为清晰,朝廷更是因袭封王,元明宗于天历元年(公元
1329年)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清两代对关公的加封更是层层叠叠、到了明神宗的万历十年(
1582年)关公被加封为“协天大帝”,至此达到无以复加的颠峰。
中国有了独一无二被封为“大帝”和朝野共尊的“武圣”,日益完美的“忠义”形象昭然出世。人们朝觐关帝,企求关帝护佑的华夏子民,福及东南亚诸国和全世界。追根溯源三国文化特别是关公文化的根源在荆州是毫无疑问的。
关羽持刀而立的塑像,被称作“武关公”;在儒家则与孔夫子并称“关夫子”,“关圣人”;关羽捋须读《春秋》的座像,被称作“文关公”;在佛寺里的关羽则多是大刀倒竖,刀尖着地,意为“立地成佛”,是佛教第十九尊罗汉—“护法伽蓝”;在道教则称关羽为“伏魔大帝”、“协天大帝”。
各教争夺改造关羽形象的社会基础是普通民众的英雄崇拜,除了道义倾向,还有关羽镇守荆州安民理财的故事以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就有了今天众神合一的财神—关公!
民间传说、故事经过历代文学艺术的加工使关羽形象日臻完美,宋元时期专门“说三分”的艺人,元代《三国志评话》、三国杂剧出现,大多数故事来自民间,关汉卿首先创作了一大批三国戏剧,红脸关公在元代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三国英雄。元末明初,由罗贯中终结了关羽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里有十六回着重表现关羽,在三国传说、平话、戏曲和史书的基础之上艺术再现,集“忠、义、仁、勇”于一身的关羽至此成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英雄。
荆州作为关羽十年镇守的重城,其实就是英雄坚守人心向背的座标,是浓缩展示了中国道德文化的窗口,关羽坚守的荆州和您心中坚守的“荆州”,滥觞至今已超出了国界、种族、文化差异,所以有俗语:“不可大意失荆州!”
三国文化和关公文化在荆州流传甚久,远播海外,集中体现了荆楚文化传承的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观。荆州已然是关公文化的中心,看三国,拜关公,怎能不到荆州!
时值关公文化高峰论坛在荆州举行,我们将温故知新,整肃内心,找回城市的灵魂,那么开发、保护和利用荆州的文化富矿将是荆州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信不大意失荆州,三国荆州好神游!您无法拒绝如此厚重历史的诱惑,神游楚、汉、三国文化背景下您心中的荆州!
#p#副标题#e#
#p#副标题#e#1108年)“义勇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
1123年)神圣地位和称谓逐步确定 。